在醫院康復科,電療法是應用非常廣泛的物理因子治療手段,主要利用不同頻率、波形和強度的電流來達到治療目的。
01.電療的起源
電療最早的應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古希臘的漁夫們在捕魚過程中,利用電魚(Tonpedo)放電來治療關節痛。十八、十九世紀,電療作為獨立的治療方法問世,十九世紀下半葉,出現了基于靜電原理的電療儀器。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電療也從最初單一的靜電治療發展為用交流電的治療,如低頻、中頻療法。
02.康復科常用的幾種主要電療法
根據所使用的電流類型、頻率和波形等因素進行分類,康復科常用的幾種主要電療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低頻電療法
頻率范圍: 通常指 0-1000 Hz 的電流。
主要作用與用途:
神經肌肉電刺激: 刺激失神經支配或廢用性萎縮的肌肉收縮,防止肌肉萎縮,促進神經再生和功能恢復。
功能性電刺激: 在特定功能活動(如步行、抓握)時,按預定程序刺激特定肌肉或肌群,幫助恢復功能性活動(常用于中風、脊髓損傷等)。
經皮神經電刺激: 通過皮膚施加低頻脈沖電流,刺激感覺神經纖維,起到鎮痛作用(急慢性疼痛均適用)。
離子導入療法: 利用直流電或低/中頻電流將帶電荷的藥物離子經皮膚導入體內,達到局部藥物治療的目的(如導入利多卡因止痛、導入地塞米松消炎等)。
常見設備: NMES/FES 設備, TENS 機, 直流電離子導入儀。
(二)中頻電療法
頻率范圍: 通常指1kHz-100kHz的電流。其特點是組織阻抗小,作用較深,皮膚刺激感較小。
主要類型與用途:
等幅中頻電療法(音頻電療法): 常用2-5kHz。主要用于軟化瘢痕、松解粘連、促進血液循環、消炎消腫。
調制中頻電療法: 將中頻電流的幅度、頻率或相位用低頻電流調制。兼具低頻和中頻電流的特點,鎮痛效果顯著,促進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鍛煉肌肉。干擾電療法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利用兩路或以上不同頻率的中頻電流在體內交叉干擾形成低頻差頻電流,刺激作用更深透,鎮痛和促進血液循環效果更好。立體動態干擾電是干擾電的進階版。
常見設備: 音頻電療儀, 電腦中頻治療儀(包含多種調制模式), 干擾電治療儀, 立體動態干擾電治療儀。
(三)高頻電療法
頻率范圍:通常指>100kHz的電流(屬于電磁波范疇)。主要利用其熱效應和非熱效應(如諧振效應)。
主要類型與用途:
短波療法:頻率3-30MHz。深部透熱作用顯著,促進血液循環、消炎、止痛、緩解肌肉痙攣、促進組織修復。
超短波療法:頻率30-300MHz。熱效應更均勻,穿透更深,對急性炎癥(尤其是深部炎癥如肺炎、盆腔炎)效果顯著,也用于止痛、消腫、促進傷口愈合。
微波療法:頻率300MHz-300GHz。波長較短,穿透深度相對較淺(厘米波較深,毫米波很淺),熱效應集中,主要用于治療較表淺的炎癥、疼痛、軟組織損傷等。毫米波還具有較強的非熱生物效應。
常見設備:短波治療機, 超短波治療機, 微波治療機(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
03.選擇和應用要點
個體化: 需由康復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診斷、病程、嚴重程度)、治療目標(止痛、消炎、促進循環、肌肉訓練、功能恢復等)以及個體差異(皮膚感覺、耐受度、禁忌癥)選擇合適的電療種類、參數和治療方案。
禁忌癥: 裝有心臟起搏器或金屬植入物(某些高頻電療)、惡性腫瘤部位、出血傾向、急性化膿性炎癥、皮膚感覺障礙或破損部位、孕婦腹部腰骶部、對電流過敏者等是常見禁忌或相對禁忌。
安全性: 必須在專業人員指導和監督下進行,確保電極放置正確、參數設置安全有效。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整理自互聯網,僅作知識科普之用,不能作為醫療建議,如身體不適請咨詢醫生或線下就醫。
Copyright ? 2019 佛山市凌遠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粵)-非經營性—2018—0160] |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17265號